365商城
搜索
送至
365商城不参加品牌方的满减优惠及赠品活动
当前无货
全站满99包邮,不满收10元,实际运费以支付页面金额为准。
12465295
- +
  • 商品介绍
  • 规格与包装
内容简介
  《赵绍琴医学文集》收录先生生前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100余篇。文集分为“缅怀先师”、“脉学阐微”、“内科心法”、“温病述要”、“医论医话”、“医案选粹”、“方药杂谈”、“养生秘诀”、“意见与建议”共8个部分,分别从不同层面展示了赵先生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赵绍琴医学文集》作为赵绍琴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作为“赵绍琴名家工作室”和“彭建中传承工作室”的学术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公开出版。
作者简介

 

赵绍琴,北京市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三代御医之后,赵氏幼承家学,后又拜师于太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


目录

目录缅怀  勤奋读书 不断实践  赵文魁先生  瞿文楼先生学术经验简介  韩一斋先生学术经验  汪逢春先生  汪逢春先生临床特色经验撷英    附一 谈谈清代“太医院”的医事制度    附二 清朝品位最高的医官赵文魁脉学阐微  论脉  中医脉学辅导  清代御医赵文魁脉案选释内科心法  冬春季感冒证治  肺炎的分型证治  秋凉咳嗽病的预防和治疗  冠心病的治疗体会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得体会  胆囊炎应分期证治,以清疏为要  肝硬化的治疗体会(一)  肝硬化的治疗体会(二)  肝硬化的治疗体会(三)  消化性溃疡证治当分虚实寒热  治疗慢性泄泻的体会  痢疾的治疗体会  治痢十法  慢性肾炎非单纯肾虚论  慢性肾病新论  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尿毒症的体会  火郁证的治疗及体会  中医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新认识  对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再认识  中西医合作治疗晚期神经梅毒脊髓痨的体会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初步体会温病述要  温病治法是《伤寒论》治法的补充与发展  论外感热病  “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  论“到气才可清气”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透热转气之临证体会  汗法的运用与体会  温病证治发微  湿温先化湿,法当宣肺展气  温病神昏临证一得  温病神昏的病机及辨证用药的认识  温病透泄法  论湿热病的治疗  治疗湿热病的体会  赵绍琴治疗湿热病常用十法  《薛生白湿热病篇》解说  温病治验提要    附: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及标准答案(1981年度)医论医话  大实若羸状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谈谈中医药治疗急重症  从营血辨治杂病  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的认识  髓病说  治病先治心论  肺炎要脉舌色症合参,分型证治  慢性泄泻当以虚实证治  泄泻日久未必均用补法  久泄久汗并非皆虚  老年便秘以虚证多  辨证中的两点论  慢性肾病调养中的动与静  丢蛋白、补蛋白、禁蛋白  慢性肾功能损害并非不可逆  慢性肾病非虚论  牛吃草论  提壶揭盖水自流  肾病的饮食原则辨析  肾无实辨  攻补兼施论  药合时宜论医案选粹  祟病  老年温病神昏重症一例治验  阴阳并补治疗心悸一例  白虎汤治愈大实若羸状一例  先泄木热后调木土法治愈久泄久汗一例  填补下元甘寒育阴法治疗牙疳一例
  温命火益阳气治愈水肿痿躄一例  清化湿热法治愈阳痿一例  益气化瘀法治疗胃癌术后转移肝癌一例  辛开苦降、芳香淡渗法治疗湿温一例  芳香化湿法治疗嗜睡症一例  医案七则  淋证(慢性肾盂肾炎)  腰痛(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腰痛(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血(一)(IgA肾病)  尿血(二)(狼疮性肾炎)  水肿(一)(肾病综合征)  水肿(二)(肾病综合征)  水肿(三)(慢性肾功能不全,双肾萎缩)  水肿(四)(糖尿病性肾炎,慢性肾功衰竭)  关(一)(尿毒症)  关(二)(尿毒症)  关(三)(尿毒症)方药杂谈  补心安神膏治疗失眠顽症  漫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谈谈荆芥的配伍及临床应用  银翘散、桑菊饮的方剂组成及在温病临床上的应用  治疗绦虫病的验方养生秘诀  生命在于运动  谈谈老年人长寿  老年养生  旅游与养生  三伏炎热 饮冷当心  百炼不如一走  谈谈老年人养生与养病  老年人常见病的保健  老年性白内障意见与建议  关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贵在立志与明理  花气力把教学环节抓紧抓好  略谈中医药的改革与发展
  抢救中医之我见  谈谈中医  医生要设法为病人解除痛苦  治病救人 中草药应以临床为主  中药供应要开源节流  发展中医的关键在于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教育应重视临床锻炼  中医科研的根本出路在临床  关于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于重视和加强中药工作的建议  关于尽快建立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的建议序言和书评  《赵绍琴验案精选》序  《赵绍琴临床经验辑要》自序  赵绍琴《文魁脉学》自序  赵绍琴《赵绍琴临证400法》自序  《医林拔萃》读后  努力提高中医急症的治疗水平附录一 未公开发表论文选编
  论外感热病  乳腺病的治疗规律  论湿  我对病机十九条的认识  代茶饮方  治疗失语证两例的体会  中医温病琐谈  学习李东垣《脾胃论》的点滴体会  胃痛病的治疗  探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机制及其治疗方法  神经衰弱症的治疗体会  气管周围炎  逆流挽舟法运用心得  惊、厥、闭、脱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的综述  在海峡两岸特色医疗交流恳谈会上的讲话附录二 报刊报道选编  “平正轻灵”一名医  记名中医赵绍琴  我所认识的温病大师赵绍琴  温病专家赵绍琴 谈武术健身之道  京都名医访问记  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  孜孜不倦的中医工作者  用中医中药攻克顽症的探索者  著名中医赵绍琴呼吁抢救中医中药  三代御医之后  热病专家——赵绍琴  赵教授的情意  此翁不老精气神  御医之后话中医  三代御医之后  集众家之长 探国宝新路  “病状万千终当以脉定夺”  中医能够解决问题  御医后裔 赵绍琴教授  中华医学之神功  御医后裔健身谈  三代御医之后  三代御医之后  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的故事  人间重晚情  阐扬国粹 振兴轩岐  “抢救祖国中医药学,刻不容缓!”
后记


精彩书摘
  《赵绍琴医学文集》:
  我出身于中医世家,先父赵文魁老先生原系清代光绪年间太医院院使(即院长),尤精于内、难、温病、伤寒,平生忙于诊务,很少著述,耳濡目染,我从小就酷爱祖国医学,自幼即在先父指导下背诵了《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这算是我学医的启蒙教育。
  十三岁时,先父委托其门人瞿文楼先生(清光绪年间太医院吏目)给我讲授《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经典著作。先生要求严格,所讲述的科目不少都由瞿老亲自手抄交我背诵(有的手抄本我现仍保存)。如《素问》,瞿老不仅要求领会其意,且要求背诵原文及王冰注。自幼家学及瞿老四年多的讲授,奠定了我中医理论的基础。
  1934年,先父去世,我遂继承父业,并每日轮流到韩一斋(先父之门人,清末太医院御医)及汪逢春(1920-1949,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生处进行临床学习,聆听教诲。韩、汪先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态度谦和,诲人不倦。讲解经典,博引众籍,多参以己见;论及病证,侃侃而谈,必深究其理。临证问病,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望闻问切,理法方药,条理井然。其言谈音容,犹历历在目,然至今已匆匆五十年矣!现仅将能回忆起的跟诸老学习情况及诸老教诲择其精要者,并略附个人体会述之于后,备同志们参考。
  瞿文楼先生(1891-1957),名书源,河北新城人,以一等一名毕业于清太医院医学馆,后为太医院恩粮(有薪金的实习医生)、八品吏目(相当于住院医师),民国后在北京行医,为北京著名老中医。
  先生中医理论造诣很深,且擅长书文。临证问病,有独特见解。瞿老讲述经文,不仅深入浅出,并常验之于临床。临床看病,强调要细心、全面。先生尝说:,治病求本,详诊细参,辨色看舌,务在精细。“一次一贵妇人来瞿老处看病,等候既久,瞿老诊脉竟有四、五分钟之余,妇人见先生慢条斯理,又不问病家之苦痛,心中不悦,怒气外形于色。不料瞿老则指其右胁下问道:“这里痛有多长时间了?”妇人怒容顿失,笑着应声道:“老先生,我右胁痛已三年多了,沈阳、天津、上海等地全都看过,今天正是为这病来的。”先生详诊细察,料病如神。
  瞿老强调“治病求本”,他说:“鲧湮洪水,医之禁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反复讲述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先生说:“今之医家,不审标本,不论八纲,用补药为病家之所喜,每每错补误温,病者无怨。如每见火证必凉,并言热则寒之。不知火之初起,最忌攻泄。火郁当发,以导引为贵。疮疡外症,每用调和气血,后期再以活瘀通络,不留后患,切不可早用凉法。以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瞿老的这些学术见解和经验,对我以后的临床有很大影响。
  瞿老对温病的治疗强调宣畅气机,不可一派寒凉,他说:“温虽热疾,切不可简单专事寒凉。治温虽有卫、气、营、血之别,阶段不同,方法各异,但必须引邪外出。若不治邪,专事寒凉,气机闭涩,如何透热?又如何转气?轻则必重,重则无法医矣。方书虽有牛黄丸、至宝丹、神犀丹等,但必须用之得当,早则引邪人里,后期正虚之时,又无能运药治病,只有用之得当,才能见效。”瞿老此论,我在临床中体会,正是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能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含义。
  瞿老这一学术思想贯串在他整个临床实践中,特别是他对眼疾治疗有独特见解和丰富经验。他说:“眼疾治疗不当,多导致瞎”。“世人每以目为火户,当属多热。不知病有新久,新病多热多火,虽是火证亦不可单纯用寒凉之药,因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祛之”。“肝开窍于目,虽为火户,但非实火也,亦不尽是虚火。肝为藏血之脏,血不足,则肝阴失养,阴不足则阳必亢,亢则主热。热者种类繁多,有因郁而致者,有因湿阻滞络脉者,有暴怒之后,血瘀气滞者,有外因而引起内伤者……必须详辨,再行施治。俗医见风火赤眼,每用黄连苦寒之极,最遗后患。不知当须先治风热,养血熄风”。对于慢性眼疾,瞿老则多从肾水考虑。一次瞿老治一暴发火眼病人,其眼球突然增大,疼痛难忍,先生谓“郁当散,肝热当清”,以独活、川芎、羚羊角等。一剂病减,继则以龙胆草、大黄等苦泻,又一剂,其病若失。
  凡郁皆当开。气血痰饮食湿,均可致郁,郁久化火,都是热证,岂可一派寒凉?并言“治热以寒”,遏阻气机,病焉有不复加重之理?瞿老之论,源于《内经》《难经》,出之于自己多年实践,用之于临床,每多效验。
  韩一斋先生(1874-1953),名善长,字一斋,号梦新,北京人。受业于清太医院院判(副院长)李子余,后为太医院御医。先生熟读中医经典,博览群籍,对叶氏温病理论最有心得。擅治内科诸证,对肝病、虚损、血证等均有独到之处。在京行医五十余载,每日门庭若市,活人无算。
  ……
  • 著者赵绍琴
  • 编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55169
  • 版次1
  • 包装精装
  • 开本39
  • 出版时间2018-10-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596
  • 正文语种中文

温馨提示

由于部分商品包装更换较为频繁,因此您收到的货品有可能与图片不完全一致,请您以收到的商品实物为准,同时我们会尽量做到及时更新,由此给您带来不便多多谅解,谢谢!

选择规格

- +
已选: 1